法國藝術家莫斯考維奇致詞。
華梵大學駐村藝術家、來自法國的阿希耶勒‧莫斯考維奇(Ariel Moscovici),17日於霓虹館藝術空間舉辦繪畫雕塑個展開幕茶會,展出駐村期間的八件雕塑與繪畫新作,及歷年經典作品共十餘件,不僅形式與技巧令人感動,作品與環境對話的氛圍更讓學生受益良多。
法國藝術家莫斯考維奇(左)這學期與同為藝術家的太太希維雍擔任華梵國際駐校藝術家。
華梵大學這學期邀請法國知名藝術家夫妻檔阿希耶勒‧莫斯考維奇與絲勒維‧希維雍(Sylvie Rivillon)攜手來臺,擔任駐校藝術家,在雙雙舉辦繪畫雕塑個展之餘也開設專題課程,指導同學雕塑技法。希維雍的個展甫於4月13日圓滿落幕,莫斯考維奇的個展緊接著於本週登場,再度吸引許多校內外人士前來朝聖。
莫斯考維奇個展現場。
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ENSBA)的莫斯考維奇,擅長以石頭、木頭、泥塑、金屬等多元媒材進行雕塑創作,過去二十年來在法國、西班牙、韓國、臺灣等世界各地積極參與創作展出,例如臺北101大樓旁廣場的雕塑《天地之間》(Between earth and sky)即為其知名作品。
師生認真討論莫斯考維奇的作品。
「任何故事都有開始與結束,大部分的人喜歡討論結局,我則特別關注故事的開始,因為『初始』讓人感到希望,對未來充滿期待。」莫斯考維奇於茶會上向大眾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
莫斯考維奇的作品主要探討時間流逝期間人所存在的當下,主題圍繞在人與時間、空間、自然的關係;他認為人類的初始來自於自然界的給予,因此許多作品都以蛋形呈現,看起來像種子也像地球,代表最初的形體孕育著一切生命的可能性。
法國藝術家莫斯考維奇駐校期間作品《球體》,引起參觀者好奇心。
莫斯考維奇幽默的說,許多人說他的作品外表看起來像炸彈,或許與他出生羅馬尼亞、潛意識受到戰爭的影響有關,但本質上他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帶給觀者正向、希望的一面。
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黃智陽院長(右)致詞。
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黃智陽院長表示,莫斯考維奇的創作外剛內柔,擅長將堅硬的實體雕塑成虛的結構空間,不斷探索虛實、剛柔之間的關係;但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對環境的適應力,無論身處多異質的環境,始終抱持正向態度,從駐村藝術家游牧的藝術創作性格中找尋更多靈感,豐富自己創作的可能性,非常值得同學觀摩學習。
同學對莫斯考維奇畫作《腦海中》很感興趣。
目前正在宜蘭美術館舉辦「視網膜與石頭」創作個展的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林萬士教授,也盛讚此次莫斯考維奇展出的作品具有頂級水準,尤其造型力非常令人感動,「我自己都偷偷跑來看了好幾遍」,希望華梵的學生一定要利用莫斯考維奇駐村的時間多看多學。
莫斯考維奇駐校期間創作《半球》,吸引同學前來拍攝。
美術與文創學系鄭惠文教授說,莫斯考維奇的繪畫作品遠看像炭筆畫,近看才知原來是壓克力顏料加上松節油處理,可見真正的藝術家不會被材質所限,莫斯考維奇與希維雍兩人在這點上已做出最好的示範。
參與開幕式的師生貴賓大合照。
莫斯考維奇創作雕塑創作個展展期至4月27日為止,創作能量豐沛的他,在華梵駐村期間的產出不僅於此,還有多件小型繪畫與雕塑作品因場地原因尚未展示,只能留在工作室。夫妻兩人將在華梵持續創作到5月下旬,歡迎大眾到位於霓虹館5樓的工作室參觀,與國際頂級藝術家面對面交流。
法國藝術家莫斯考維奇與駐校期間畫作《"Bereshit" 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