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新聞活動

Announcement&News
:::


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蒞臨華梵主講「佛教藝術大師講座」壓軸場。

你知道我們日常使用的語彙,包括「世界」、「平等」、「實際」、「絕對」、「一針見血」等詞,有40%都是從佛教而來,甚至連抽水馬桶、椅子與糖、茶,也與佛教有關?

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王汎森院士17日蒞臨華梵大學主持「佛教藝術大師講座」,以「佛教與中國的生活世界——若干觀察與思維」為題帶來精彩演說,學貫中西的他將佛教對中國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影響娓娓道來,精闢入理的分析時而穿插許多傳聞軼事,妙語如珠,生動有趣,令師生獲益良多。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自去(110)年10月起開辦「佛教藝術大師講座」,至今已邀請林保堯等9名相關領域的重量級學者授課12次,並由王汎森院士擔任本學期最終回壓軸場。他一上場即以「世界史上有兩件大事,一是基督教進入羅馬帝國,一是佛教進入中國!」破題,為此次演講揭開精彩序幕。


王汎森院士將佛教對中國生活世界的影響娓娓道來,妙語如珠,生動有趣。

王汎森院士說,佛教與中國生活世界的關係相當密切,已經到了閉眼可思的程度,許多佛教的基本觀念時時影響著我們的日常,並遍及學術、思想、詞彙、概念、制度、藝術、建造、日常生活、寺院經濟、社會救濟、政治作為等各層面,「有如調色盤中的水彩或兩張投影片疊合在一起」,到了難分你我的程度。

王汎森院士舉例,佛教的早晚課、禪宗公案、對經律論的分類與重視,甚至梵唄唱誦等,都對中國學術的變革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佛性」的大潮也促成宋明理學對「心性」的再發現,更有學者研究指出,中國後來的語言中,高達40%都與佛經有關。

王汎森院士舉例,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世界」、「平等」、「現行」、「剎那」、「相對」,以及「如實」招來、不切「實際」、「絕對」負責到底、「一針見血」、「四大皆空」等日常用語,其實都來自於佛經,並非中文原有的造詞,可見佛教早已與中國生活融合為一,不分彼此。

再如天堂與地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輪迴、功德、悟、業、世間、出世、從人類自我中心主義離開等觀念,也源自於佛教。而他個人認為孔廟中的塑像亦深受佛教影響,佛教更帶來龐大的知識系統,就連產子、安胎、照顧等知識都與佛學、佛經有關,佛教普行布施與治療疾病的方式,也影響了中國社會救濟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上,佛教的影子無所不在。王汎森院士說,中國古代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跪,直到佛教傳入中國,才有椅子出現;人們吃的糖,以及天文、音樂、曆算、造橋、園林、絕食、火葬,甚至類似抽水馬桶的用品,也都是由佛教帶進來,茶的大興更肇因於僧眾夜不眠,而白話小說、戲曲、寫意畫、版畫等文學藝術創作也無一不與佛教息息相關,可見佛教對中國生活影響之大,實難逐一列舉。

另外,王汎森院士也提到國學大師錢穆與自由主義大師胡適對於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順、逆兩種截然不同思路,以及唐末五代對佛教既抵禦又接收等歷史,最後觸及佛教中國化以及佛教吸納中國原有文化後變得更光鮮亮麗等議題,供在場師生反思。

「人生就像千層派!」王汎森院士認為,除了需要世俗的工作以求得溫飽和對物質的追求,閒暇之餘也需要探究生命真理,儒釋道已徹底融入中國百姓的尋常生活中,難分彼此。

王汎森院士的演講令在場師生意猶未盡,更有校外民眾留言跪求影音檔;華梵大學表示,「佛教藝術大師講座」下學期還將禮聘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以及其他重量級學者共12人接續主持講座,所有講座內容也將於課程結束整理完成後上網公開,供大眾免費瀏覽。

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右)致贈紀念品給王汎森院士。
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右)致贈紀念品給王汎森院士。

王汎森院士認為,人生就像千層派,佛教已融入中國百姓尋常生活中,難分彼此。
王汎森院士認為,人生就像千層派,佛教已融入中國百姓尋常生活中,難分彼此。

王汎森院士(前排右二)與華梵師生合影。
王汎森院士(前排右二)與華梵師生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