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開始,綿延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你可知道臺灣首位進士是何時產生的?而在光緒年間廢止科舉後,臺灣共出了多少位文科進士?科舉制度對臺灣的影響為何?這些答案都可以從「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揭曉,歡迎大家前往觀展。
由華梵大學文物館、華梵大學文學院及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自即日起至107年6月22日止在華梵大學文物館展出,現場展示北京孔廟明清進士題名碑林中清代全部33位臺灣進士的拓片、大小金榜,以及進士齒錄等史料,對於瞭解臺灣科舉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對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有很大的助益。
華梵大學高柏園校長在致詞時表示,從歷史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對於國家選拔人才有一定的功用及影響力,也讓布衣有成為卿相的可能,此次「臺灣進士專題展」讓民眾了解臺灣的進士名錄,也了解這些進士在臺灣政治及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及貢獻。
主辦單位之一的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顧問鄭大表示,該聯誼會在北京就等於是臺灣同鄉會,所屬單位中有臺灣會館,正是當年臺灣舉人在北京赴試時所居住的地方,北京目前唯一僅存的會館就是臺灣會館,有其歷史意義及價值。為了舉辦「臺灣進士專題展」,該單位也曾赴許多臺灣進士的故居搜尋資料,也在此次展出中陳列許多有趣的史實,包括「父子進士」、「師生同榜」、「臺灣進士四翰林」、「舊甥進士」、「翁婿進士」、「一門六舉人」等,實為佳話。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自即日起至107年6月22日止在華梵大學文物館展出
活動展場,圖為臺灣進士名錄。
活動展場,圖為北京孔廟明清進士題名碑林中清代有關臺灣進士的拓片。
華梵大學高柏園校長致詞。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鄭大顧問致詞。
文學院林素玟院長致詞。
文物館陳娟珠主任致詞。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致贈清光緒年間之金榜拓碑與華梵大學文物館珍藏,左二為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鄭大顧問,右一為華梵大學高柏園校長。
「臺灣進士專題展」即日起至6月22日止於華梵大學文物館展出,開幕典禮與會貴賓合影,後為大金榜。
展場活動盛況,圖上方為小金榜。